“不是我們不想繼續使用,但這一個月下來,續航里程根本沒法滿足運營要求。這種情況,不把車子退還廠家,還能怎樣?”
提及今年9月一次純電動物流車的試用經歷,微特派項目經理王玉勝向大件運輸公司吐出了心中苦水。
據他介紹,當時公司一氣提了兩臺純電動物流車,但因其中一臺出現故障,最后只有一臺車跑完了一個月的“試用期”,而這臺車也被退了回去。
與王玉勝所在公司有著同樣經歷的,還有北京的一家速運公司。據當時還在該公司任職的李先生介紹,廠家當時提供了50臺純電動物流車進行免費試用,可最終也是沒能達成協議。
那么,經過了去年銷量火速飄紅、今年騙補風波動蕩,如今仍在傳聞不斷但補貼新政卻并未發布處境中的純電動物流車,真的就連“試用期”都過不了嗎?
一家能源服務公司的服務總監劉銘(化名)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,或許是的。他還直言,一些企業使用純電動物流車,僅是響應節能減排的國家號召。
他甚至明言到:不少物流公司或平臺企業采購這類產品,不過是“硬著頭皮上”而已;一些廠家緊盯這塊蛋糕不放,則是補貼的誘惑太大。
為此,《現代物流報 汽車周刊》記者繼續深入采訪上述及有關人士,只為打開純電動物流車實際使用環節上的潘多拉魔盒,看看到底都有哪些原因阻礙了它的推廣應用步伐。
原因一:續航里程與身份資質,捆住用戶手腳
此番向記者大吐苦水的王玉勝,對純電動物流車一直是持歡迎態度的。其所在公司在天津就已用上了這類車輛,反響也很不錯。但是,他很意外,這一次北京這邊的“試車”效果確實不佳。
1、續航里程無法滿足需要。
據王玉勝介紹,這次試用車輛是金杯式小型封閉廂貨。有關部門鼓勵將續航里程提高到150公里以上,廠家表示該車續航里程250公里。但經實際使用,載貨后改車續航里程僅120公里左右,雖好過載重普遍僅跑70-80公里的車型,但也無法滿足公司的TO B業務要求。
2、推廣目錄車型實在太少。
近日,純電動物流車首次進入推廣目錄。而車輛要想用來配送,這是基本條件,電動卡車更要政策放行才能進城。于是,問題出現,王玉勝所在公司此次試用車型嚴格說來沒有“運營資質”——不在推廣目錄當中,身份上的確存在政策風險,這也是其選擇“退車”的主要原因。
原因二:補貼之痛很痛,充電之痛也痛
提到純電動物流車,大部分人都會認為,與傳統燃油物流車相比,它的購買成本和維護費用更高,充電網絡也不完善。也因此,補貼多少成了購車關鍵,設施齊全成了必備條件。
1、沒有補貼就會沒有買賣。
劉銘告訴記者,購置成本偏高已是行業頑疾,太多企業靠著補貼過活,沒有補貼用戶購車也不積極。而某新能源汽車公司的銷售人員章樺(化名)也告訴記者,傳聞中的補貼政策一直沒有出臺,用戶按兵不動再正常不過,畢竟大多企業無法支持高昂的購車成本。
2、充電網絡和接口存問題。
王玉勝表示,如果提供TO C業務,充電網絡布局完善十分重要,一旦使用純電動物流車,會要求廠家安裝充電設施。另外,他還擔心,上下班高峰堵車等情況下,純電動物流車能否適應。而劉銘認為,必須統一充電接口,其標準化迫在眉睫,這樣才能有效利用充電設施。
原因三:電池!電池!電池!輕量化、快充電仍難
據章樺介紹,當前,純電動商用車在續航里程上可以達到100或200公里左右。但他并不否認,載貨情況下續航里程確會縮減,而且輕量化和快充電技術似乎還未達到用戶要求。
1、整車輕量化,電池更要輕量化,但……
據章樺介紹,按有關標準要求,純電動物流車電池載重不能超過整車重量的25%。也就是說,只有電池重量實現降低,才能提高整車載貨重量。加之,純電動物流車理想情況是1度電跑7-8公里,這也要求電池繼續進行輕量化,以讓同樣重量的電池可以運營更長里程。
2、實現快充電,運營才可有保障,但……
某款手機打出廣告,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。事實上,純電動物流車也需要這樣的快充技術,目前一些車型充電時長10個小時甚至更長,理想狀態則是快充0.5-1小時,慢充4小時。尤其嚴寒天氣,耗電更快,充電更快,才能滿足需求,而節省的充電時間也可增加運營時間。
原因四:補貼退坡箭在弦上,去地方保護更重要
最近,網絡傳聞純電動物流車補貼政策即將出爐。對很多廠家和用戶來說,補貼靴子不落地,買賣則難成。更重要的是,一些地方存在針對性的地方補貼或地方保護,也不利于市場發展。
1、補貼退坡成為必然,可依賴它的人很多。
劉銘告訴記者,對其公司而言,能拿到補貼自然是好的,但若沒有,也不依賴。而章樺則直言,不管純電動物流車的補貼政策是否出臺,不管哪款純電動車型,未來的補貼退坡都是在所難免。想要去做純電動物流車市場的,沒有補貼便活不了的人,是留不下的。
2、地方保護仍有苗頭,喊停之聲作用甚微。
國家補貼退坡難免,各地補貼政策則又千差萬別,劉銘直言,一些地方政府推行保護本地企業的政策,只有當地廠家的車子才能上牌。章樺則表示,有些地方要求廠家在當地成立分公司或網點才能售車,但這樣成本太高,其希望盡早實現所有合格產品可在各地銷售上牌。
原因五:簡單改裝換“三電”,致使性能很不濟
對于電動汽車,有種聲音認為,僅僅是將傳統燃油汽車的發動機拿掉,換成電池、電機、電控系統即可了。這樣的說法顯然簡單粗暴,如果真的有人這么做,問題則更嚴重。
1、簡單拼裝方式必須杜絕。
有受訪者告訴記者,某地某廠將7座輕型商用車簡單改裝成了電動汽車,載貨空間和駕駛空間基本1比1,載重僅為500公斤左右。這樣的產品投入使用會有問題,必然缺少競爭力,眼下該地政策有變,該廠提前生產的車輛都在閑置,堪稱血琳琳的事實警告。
2、整車設計還需再度提升。
章樺則告訴記者,簡單組裝而成一臺純電動物流車的情況其實很少。即便有,也是其和一些人對這類產品的認識誤區一樣,以為用了“三電”替代引擎即可。但事實上,動力系統的更換涉及全面的整車設計,必須精益求精才能保證車輛性能和質量的達標。
原因六:車輛壽命沒人關注,電池回收無人問津
所有考慮購買純電動物流車的用戶都會算筆經濟賬,到底在車輛全生命周期內它能帶來的價值是否更高?可卻很少有人提及,這類車輛到底使用壽命多長,電池報廢后又要如何回收?
1、電池廢了,車就廢了,太浪費!
劉銘透露,很多從事純電動物流車租賃服務的公司,車輛租出去三年后,車子不再收回。在有補貼的基礎上,其已盈利,在這些公司看來,電池廢了,車也沒用了。即便車輛收回,更換電池再買,其二手車的售價可能還抵不上車輛維護和電池更換成本。而這,顯然造成資源浪費。
2、車輛回收有人嘗試,電池回收還是空文?
當然,針對電動汽車,其實尚且有人在做整車回收業務。不過在政策上講,補貼只針對購置階段發放,產品使用后的二手轉讓階段和報廢階段,并無具體舉措出臺。此外,電池回收雖然發布了意見征詢,可卻無人主動去做,皆因成本過高,沒有收益,意見制定理應考慮實際。
總而言之,一款新的產品從研發設計之初到最終落地使用,每一個環節都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,純電動物流車也是如此。
現今,在使用層面,終端用戶各種吐槽也好不滿也罷,都是潛藏在負能量中的正力量,將有助于廠家和行業找到問題,處理問題,實現進步。
故而,問題出現并不一定就是壞事,只有找準它,才能對癥下藥,特別是從終端用戶角度去看問題所在,療效也或許更好。
補點料
讓純電動物流車普及
這三招或有用
叫好不叫座,一直是純電動物流車揮之不去的尷尬。那么,站在實際使用層面還有哪些辦法可以助力其推廣應用呢?
辦法一:整車租賃模式,你值得嘗試。
選擇租賃其實等于選擇輕資產。王玉勝告訴記者,購車和養護成本雖高,但是如果采用租賃方式則可避開這些問題。一年簽訂一次合同,只要支付相應的租車費用即可,車輛購置、電池維護等瑣事他們是不介意的。而這樣的輕資產模式很實用,只要車子給力便萬事齊備。
辦法二:電池長效質保,省時更省錢。
電池的維護成本居高不下,也使得很多終端用戶面對純電動物流車望而興嘆。但是,有些廠家主打電池超長維護概念,則可解決用車成本難題。章樺就告訴記者,該公司在售車輛的電池采用可拆卸式,并享有八年質保期,此間出現問題可以隨時更換,省時又省錢。
辦法三:借鑒先進經驗,從根本提質。
國外新能源汽車行業在電池研發、控制技術、數據采集等方面有著豐富經驗,包括在純電動物流車上也有著相當完整、可行的物流車輛設計和服務方案,以電池來說,多年使用后衰減依然很少。而這些技術和經驗自然都可為國內廠家所借鑒,助力國內產品更進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