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1日,成都市雙流縣正式“撤縣設區”。作為西部縣域經濟排名第一的雙流,在納入成都直管后,將有利于推動成都的“國際性區域中心城市”建設。
做大成都市經濟體量
雙流縣是四川省傳統經濟強縣,曾經連續18年排名四川省10強縣榜首,2014年全國百強縣排名第十五。
而雙流撤縣設區后,成都市二圈層中的新都、溫江、雙流、龍泉驛、青白江、郫縣6個區縣中,僅郫縣尚保持縣一級行政體制。
四川省社科院政治所副所長吳翔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,目前四川省范圍內,除成都和民族地區外,所有的縣都實行省直管的模式。
“省直管縣的目的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,而撤縣設區剛好相反,核心目的是增加城市的聚集效應,做大地級市經濟。”吳翔表示,“雙流設區后,資金使用權、項目審批權,土地規劃權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統籌安排等都將進一步提高,必然會加快其經濟增速,其城市形態會發生變化,產業和人口的集聚能力都會相應增強。”
目前,雙流城市建成區面積105k㎡,常住人口近80萬,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81.7%。從城市發展的空間規模和人口容量看,已經是一個“大城市”的概念。
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同時注意到,成都市提出在2020年建“國際性區域中心城市”。吳翔稱,為了達到上述目標,在體制上成都亦需要形成全市域的城市管理體制。因此,雙流的撤縣設區也是順應了發展需要。
吳翔認為,雙流撤縣并區后,有利于加強成都市的統一規劃,同時承接成都市的產業和部分城市功能的轉移。
事實上,根據成都“獨立成市”的要求,雙流的作用正是分擔成都市的部分城市功能,并成為“國際航空樞紐,以臨空產業為主導的衛星城”。
“獨立成市”是成都市長唐良智提出的規劃理念,指的是“中小城市既要與特大中心城市密切聯系,但又功能完整、職住平衡、配套完善、相對獨立。”
雙流新征程
在并入成都后,如何利用成都的輻射能力提高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,是未來雙流面臨的問題之一。
根據雙流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,到2020年,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10年的3倍以上,城鄉居民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以上。
而以新雙流2010年330億元經濟規模為基數測算,2020年需突破1000億元才能實現3倍目標;按2015年600億元基數測算,“十三五”期間,年均增速需達到9%以上才能突破1000億元。
但2014年后,受光伏產業影響,雙流的GDP增速從保持23年的年均兩位數增幅,在2014年回落到6.6%,2015年僅為5.5%。
因此雙流在納入成都市后,如何在成都的統一規劃下發展經濟,是未來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。
雙流主要領導在講話中稱,雙流面臨的問題集中在三個方面,一是發展不足與結構性矛盾并存,產品質量不高、企業產能過剩、生產成本增高以及房地產庫存等問題客觀存在,供給側改革任務艱巨繁重。二是經濟下行壓力依舊較大,投資后勁不足,工業增長乏力,企業生產經營困難、虧損面擴大,穩增長基礎還不牢固。三是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,臨空產業聚集效應、創新驅動能力尚未有效發揮,產業轉型步伐需進一步加快。
其中,如何發展產業是最大的困難。比如2015年雙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1123億元,成都市另一個直管區龍泉驛區是其的1.6倍,高新區是雙流的2.9倍。
雙流方面認為,雙流設區后將迎來新機遇,將直接帶來城市規劃建設、城市經濟形態、城市功能配套、城市管理服務等深刻變化,并將加快實現雙流城市由縣域形態向現代都市深刻轉型。